电话:0535-6691999-83903

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电话:0535-6691999-83903

工作室动态

资讯详情

《伤寒论》三阴三阳

【摘要】:

   三阴三阳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在《内经》中已成熟并灵活运用。仲景《伤寒论》是对《内经》三阴三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伤寒论》三阴三阳源于《内经》三阴三阳
撰写本文时,笔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参考文献,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几无异议,且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有明确交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阐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学术渊源关系。
但是对于《伤寒论》三阴三阳本质的认识,争议不休,至今没有明确的概念。《内经》中三阴三阳的认识遍布在许多篇章,笔者已专文论述。《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究竟源出何处呢?
首先,我们看《内经》三阴三阳的气化学说论述。此学说主要见于《素问》九篇大论中。《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伤寒论》三阴三阳是以“象之谓”吗?显然不是。
第一,论述内容不是。七篇大论中的三阴三阳论述的是天之六气的运动变化,自然界一切事物包括人体三阴三阳顺天气运动变化而产生变化,“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是以三阴三阳辨病脉证,研究人体疾病后的生理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以七篇大论三阴三阳标本气化理论解《伤寒论》三阴三阳,显然是牵强附会。
第二,排列顺序不是。七篇大论中的三阴三阳排列顺天之六气排列:一厥阴,二少阴,三太阴,四少阳,五阳明,六太阳。而《伤寒论》三阴三阳的排序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这是简单的顺序颠倒吗?非也。天之三阴三阳是日月星宿运行产生的变化规律,初之气为厥阴风木至终之气太阳寒水;而人之三阴三阳六气是人体内阴阳升降浮沉出入离合的规律,以阳气为主导,阳盛阴消,阳消阴长,与一天中的日月运行相应。始于少阳,终于厥阴。排列时按阳气多少列序。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源于《素问•热论》。“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愿闻其状,歧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
可见,《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排序与之相合,所论内容与之相符,因此,《伤寒论》三阴三阳源于《素问•热论》。
那么《伤寒论》三阴三阳与《内经》七篇大论所论气化之三阴三阳有无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仲景重视运气学说,在其原序中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并在《伤寒论》书中做图解运气图,引用《素问•五运行大论》并指出:“经曰:夫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证诊。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仆亦留入式之法,加临五运六气、三阴三阳、标本、南北之政、司天在泉、主病,立成图局,易晓其义,又何不达于圣意哉!”张志聪云[1]:“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此《伤寒论》三大关目,学者所当体认者也。”如能看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也许会有新的收获。
因此,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要细加体会,仔细研读。
应该说,三阴三阳的气化学说思想在仲景《伤寒论》中是有具体体现的。如伤寒之“寒”即是天之六气之“寒”,因“寒”而致病。《伤寒论》研究的就是因寒而引发的一切外感疾病,人感天之寒后,三阴三阳、荣卫气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变化,形成了一部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经典巨著。天之六气三阴三阳的运动变化对人体是直接影响的,与人之三阴三阳有区别,但有内在的相通和联系,这也是形成后世《伤寒论》各家学说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总结了《伤寒论》六经研究41说[2],仅当代学者对《伤寒论》“六经”的不同认识有17种之多[3],且各有道理,因源于此。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是和《皇帝内经》一脉相承的三阴三阳,而非六经[3]。李心机教授指出[4],仲景对三阴三阳的理解和应用,既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思想和原则,又有自己的创新。所以丹波元坚亦云:“盖欲明仲景阴阳之义,必先审《素问热论》之旨,三阴三阳之目所由出也。夫三阴三阳之目,虽取之于彼,而义自有不同矣,故学着胸次必先了然于此,而可读仲景书耳”。
二、《伤寒论》三阴三阳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的阐发
1.在三阴三阳的基础上,《伤寒论》首次系统提出并阐发了辨病脉证并治,是对《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看仲景立论题目: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以三阴三阳为系统,辨病脉证论治。《伤寒论》提出了证的概念。但此证与症通,是当代把证与症的概念给甄别了。
2. 《伤寒论》探讨了三阴三阳与阴、阳、荣、卫、气、血、表、里、虚、实、寒、热的病理变化,灵活地运用并发展了《内经》病机学说,为后世八纲辨证之源。
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生。”
第二十三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
第十五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用桂枝汤。”
第二十七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第三十八条:在服法后“若复服,汗多亡阳。”
第四十六条:“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第五十三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第六十八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第八十七条:“亡血家,不可发汗。”
第一二十五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为无血也。”
第一三十一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第一三十五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
第一六十六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此为胸有寒也。”
第一八十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第二一十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第二五十二条:“伤寒六七日,……无表里证。”
第二六十二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第四十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3.《伤寒论》系统论述了三阴三阳的发病、传变、治愈时间
(1)《伤寒论》三阴三阳受邪时间与《素问•热论》所论述是相同的。
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一八十六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第二七十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
(2)《伤寒论》发病后,邪在三阴三阳有传与不传,不同的传变时间有不同的表现,简举例说明。
第二十三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
第九十九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
第一百九十七条:“阳明,……二三日呕而咳。”
第三百零二:“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
等等,不一而举。
(3)三阴三阳愈的时间
第七条:“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第十条:“风家,表解而不弱者,十二日愈。”
第二八十三条:阳明,“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
第二七一条:“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第二八七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为欲解也。”
第三二七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4)三阴三阳欲解的时间
第九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第一九三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第二七二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第二七五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九一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第三二八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4.《伤寒论》深入探讨了三阴三阳合病与并病
第三十二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第一四二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
第一七二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第二一九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
第二二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
三、《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
1.《伤寒论》之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人体内的六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
2.从三阴三阳病欲解时分析其本质
有人指出[5]:“仲景以‘欲解时’标志‘六病’,让我们从中窥得‘三阴三阳’的本质就是邪气中人深浅的阶段标志,即病位。此病位非指脏腑,非指经络,但与之均有关。”
我们来看三阴三阳欲解时: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是早上9点至下午3点,包括巳午未三个时辰,这是一天太阳最盛的时间,阳气最隆。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是下午15点至晚上21点,此时阳气渐衰,阴气渐生,包括申、酉、戌三个时辰。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时”,是凌晨3点至上午9点,此时阴阳交接,阳气生发,包括寅、卯、辰三个时辰。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时”,是夜21时至凌晨3时,此时阴气最盛,包括亥、子、丑三个时辰。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时”,是夜半23点至早晨5点,此时阴气较盛,阳气渐生,包括子、丑、寅三个时辰。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时”,是凌晨1点至上午7点,此时阴气渐衰,阳气渐生,包括丑、寅、卯三个时辰。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可见仲景对三阴三阳的认识,是基于阴阳气之多少而顺《内经》之意的。《伤寒论》三阴三阳之本质即在于此,有其深层的物质基础,是人体内的六气,也是仲景在《伤寒论》中重视阴气、阳气的原因。但此阳气的顺应关系是一天之中天气的阴阳气之盛衰与人之三阴三阳之相应,而非六气气化学说中天之三阴三阳的气化运行变化规律。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之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结语:《伤寒论》三阴三阳是在《内经》三阴三阳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的继承和发展,有其深层的物质基础,是人体内的六气,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并各自成家成说,多为以己之见,是对《伤寒论》的发挥,没有回归仲景之本原。
参考文献:
[1]张隐庵.伤寒论集注.北京:苑出版社.2009.3(2013.5至卯):276。
[2]王庆国,等. 《伤寒论》六经研究41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7)4:23-30。
[3]朱昌荣.六经新释.光明中医.2001(8):1534-1537。
[4]李心机.《伤寒论》疑难解读.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5]张英栋.《伤寒论》三阴三阳指病位.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9月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