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35-6691999-83903

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电话:0535-6691999-83903

工作室动态

资讯详情

《伤寒明理论》解读

【摘要】:

《伤寒明理方论》是宋金时代医学家成无己所著,刊行于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中医方论肇始于北宋徽宗(1101—1127)[1],成无己开辟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方论之先河,是对仲景方进行系统方论第一人。清代罗美言:“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便有论,自成无己始也。”成氏如何阐论仲景制方,讨论如下。
1制方理论宗《内经》
成氏对仲景的制方理论,言不离《素问》。《伤寒明理方论•序》曰:“方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近者奇之,远者偶之。”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之理,阐述仲景君臣佐使制方理论。
     以建中汤为例。方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枝、芍药为佐,生姜、大枣为使,君臣佐使分明。《内经》曰:近而奇偶,制小共服;远而奇偶,制大共服。此之谓也。[1]成氏认为,仲景组方法则,宗于《内经》。以桂枝汤为例。《内经》所谓: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1]该治则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盖发散风寒,以桂枝之辛以平之,臣佐以苦酸微寒的芍药,以甘草之甘缓之,以芍药之酸收之,以姜、枣之辛甘为使。
2以《内经》理论发《伤寒》组方用药之用
成氏论仲景方,每以《内经》之理论,阐发仲景组方用药之用。如小青龙汤:《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色……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液道行,汗出而解矣。
如小柴胡汤:《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大枣味甘温,去之则鞭渐散。栀子豉汤:《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涌者吐之也,涌吐虚烦,必以苦为主,是以栀子为君。烦为热胜也,涌热者,必以苦。
大陷胸汤:芒硝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又曰:咸以软之。气坚者,以咸软之;热胜者以寒消之。可见,成氏解仲景组方用药之妙用。
3重性味,本于《神农本草经》
成氏论仲景之方,制方之理,用药之用不离《内经》,组选药不离《神农本草经》。仲景参《胎胪药录》而著《伤寒杂病论》,而成氏以《神农本草经》,药之性味释仲景组方用药。
如桂枝之辛,大枣味甘温,甘草味甘平,五味子味酸温,大黄味苦寒,厚朴味苦温,半夏味辛微温,柴胡苦寒等,大多药物均与《神农本草经》药之性味完全相同。
但也有个别药物对其性味较《本经》有所发挥。如芍药:《本经》认为,味苦寒,而成氏释以味甘苦温,较实际更为接近,是成氏综合宋金时代药物性味理论的补充发展。
成氏非常重视仲景组方用药性味,在《伤寒明理方论》中,全以性味释功用,以性味对《内经》治则,成氏方论中性味之用取之何书,作者认为应该是《神农本草经》。成氏在《注解伤寒论》中在大多数方剂组成中标注药之性,大多药物与《本经》药物性味相同,只有芍药等药性味之发挥,可能取之于《证类本草》。而独葛根汤中对葛根性味不注,正因为《本经》中无录。
4阐释方剂用法
成氏对仲景方之用法禁忌,也做了阐释。如大承气汤:承气汤下药也,用之尤宜审焉。审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乃可投之。如非大满,则犹生寒热,而病不除,况天满实者,而结胸痞气之属,由是而生矣。大柴胡汤:一方加大黄,以大黄有将军之号,而功专与荡涤,不加大黄,恐难攻下,必应以大黄为便也。用汤者,审而行之,则十全之功可得也。……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怖名大柴胡汤。
对白虎汤:是太阳中暍,得此汤则顿除之,即热见白虎而尽矣。立秋后不可服,以秋则阴气平矣。白虎为大寒剂,秋为王之时,若不能食,服之而气哕逆不能食,成虚羸者多矣。小青龙汤:曀为胃气虚竭,麻黄发汗,非胃虚冷所宜,故去之。
5重视病药相宜
成氏论方,重视病药相宜。如桂枝汤:盖桂枝汤本主太阳中风。其于腠理致密,荣卫邪实,津液禁锢,寒邪所胜者,则桂枝为能发散必也,皮肤疏凑,又自汗,风邪干预卫气者,乃可投之也。瓜蒂散方:大约伤寒四五日,邪气客于胸中之时,加之胸中烦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则为吐证具,乃可投诸吐药,而不全之功有之矣。成氏认为:病与药对,药与病宜,虽苛毒重疾,必获全济之功矣!
6阐发仲景方名
成氏对仲景方名也有阐释。如大青龙汤:青龙,东方甲乙木神也,应春之主肝,专发生之令。万物出早开早,则有两歧,肝者两叶,以应木叶。所以谓之青龙者,以发散荣卫 两伤之邪,是应肝木之体耳。以取类比象的方法,运用传统思维而释方名。如真武汤:真武,北方水神也,而属肾,用以治水焉。水气在心下,外带表而而属阳,必应发散,故治以真武汤。真武汤主少阴病,少阴肾水也,此汤可以和之,真武之名得矣。是以功用类象释名。白虎汤:白虎,两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夏热秋凉,暑暍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五苓散:苓,令也,号令之令矣。道行津液,志伐肾邪,专为号令者,苓之功也。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以主药命名也。理中丸: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一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以所论部位命名也。
7参考诸家
成氏论方,以《内经》理论为主线,还能参考诸家之论。如麻黄汤:《圣济经》曰:“汗不出而腠密,邪气盛而中蕴,轻剂所以物之,即麻黄、葛根之轻剂耳。”成氏在《伤寒明理方论》引用的著作及医家有:《圣济总录》、《脉经》、《本草》、《千金方》王冰、华佗。有人指出《本草》是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此说明显错误。《本草纲目》作于明代,而成无己是金之时代人。
《本草》所言:“轻可去实”等语,现有《神农本草经》无记载,见于《证类本草•梁•陶隐居序》中,因此,成氏所言《本草》,以《证类本草》的可能性极大。如瓜蒂散方:华佗曰:四日在胸,则可吐之。此迎而夺之之法也。《千金方》曰:“气浮上部,填塞心胸,胸中满者,吐之则愈。

参考文献:[1]宋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