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35-6691999-83903

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电话:0535-6691999-83903

工作室动态

资讯详情

邹勇讲中医-情志病案

【摘要】:

案1:焦虑症                   
姜某, 女 ,49岁。2016-04-01初诊。
主诉:心悸、烦躁1个月,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1月前因工作繁忙致心慌,伴有胸闷,乏力,无胸痛;焦虑,情绪低落,伴汗出阵阵,睡眠差,每晚只睡2个小时;饮食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近3天症状明显加重,多年前曾因“抑郁-焦虑”服药治疗后好转。
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理化检验检查:左侧乳腺结节,其他均正常。
西医诊断:焦虑症
中医诊断:郁证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心神不宁
治则:清热除湿,养心安神
处方:黄连茯苓汤加减
黄芩15 g   黄连10 g    枣仁60g     竹茹10 g
陈皮10 g   姜半夏10 g  柴胡12 g     栀子10 g
豆豉30 g   乌梅10 g    茯苓10 g     远志10g
炒枣仁30g
                  6剂,水煎服,日一剂 ,分两次口服。
二诊:患者睡眠明显好转,每晚可入眠5个小时,心悸、烦躁减轻,情绪好转,继服上方10剂。
按:2016丙申年是水运太过年份,气候以寒气流行为特点。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是太阴湿土,邪犯心、脾。患者素体阳盛,烦劳则张,因工作原因,使阳气偏亢。病发二之气,邪害心火,脾虚、心火致湿热互结内蕴,出现烦躁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滑,为湿热内蕴之象,故选黄连茯苓汤加减。方中黄芩、黄连、栀子苦寒泻火清湿热除烦,豆豉苦清心火安神志,枣仁酸柔肝养心安神。半夏辛、陈皮、竹茹、茯苓甘健脾利湿,柴胡疏解少阳。全方配伍可起到清热除烦安神健脾功效,服药6天后患者睡眠改善,各项情绪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案2:不寐
王某,女,55岁。2017年2月9日初诊。
主诉:失眠半年,加重半月。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因工作原因思虑过度,睡眠困难,口服“安定”等西药治疗。半月前因家务劳累,失眠加重,每晚只睡3-4个小时,且梦多,白天疲乏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有齿痕,脉沉弱。
西医诊断:神经衰弱
中医诊断:不寐
辨证:脾虚脑弱
治则:补脾健脑
处方:生黄芪20g  党参15g  生白术10g  茯神15g
        炙甘草6g   木香10g  桂圆肉10g  当归10g
        炒枣仁30g  天冬10g  山萸肉10g  乌梅15g
                                   7剂,水煎服
按:失眠,中医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不能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影响人的正常生活。西医多见于焦虑、抑郁症,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
《灵枢•口问》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素问•逆调论》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故此,失眠的中医病机多责之于营卫不和、脾胃不和,治从营卫、脾胃。
    患者思虑、劳倦是其发病原因,病机为脾虚脑弱,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发明》云:“脑为元神之腑。”以补脾健脑为治则,方以归脾汤加减。归脾汤出自南宋•严用和《济生方》,治思虑过制,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但方中无当归,至明•薛己补当归、远志,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本方以生黄芪、党参、生白术、炙甘草补脾,当归、茯神、炒枣仁、桂圆肉养血健脑安神,木香醒脾调气,共凑补脾健脑安神之效。以天冬、 山萸肉、 乌梅考虑丁酉年初之气的运气特点,运用了邹氏五运六气临证方。

案3:嗜睡症
姜某,女,16岁。2013年9月初诊。
嗜睡1个月。
患者一个月前患感冒,服消炎药物1周后症状消失。但出现嗜睡,头目不清,感昏沉,不能上学。舌质淡,苔白腻,脉沉。
中医诊断:嗜睡
辨证:痰蒙清窍
治则:化痰,开窍,醒神
处方:温胆汤加味。
  陈皮10g  半夏10g   茯苓15 g   炙甘草10 g
  枳实10 g   竹茹10 g  远志10 g  石菖蒲20 g
 胆南星10 g  大青叶30 g   板蓝根30 g
水煎服,日一剂。
患者服药半月痊愈。
按:患者嗜睡的原因是病毒性感冒,邪气侵袭脑窍,痰浊蒙蔽,给予化痰、开窍、醒神之法,药到病除。

案4:强迫症
张某,女,45岁。2016年8月19日。
主诉:洁癖10余年。
现病史:患者于10余年前出现洁癖,动任何东西后都要洗手。今年来加重,自己无法控制。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西医诊断:强迫症
中医诊断:洁癖症
辨证:心气不足,神志不和
治则:补气养心,安神定志
处方:定志补心汤加味
人参10g   茯苓10g  石菖蒲20g  远志10g
   白术10g   半夏10g  白芥子10g  菊花15g
独活10g   木香10g   泽泻15g
                  水煎服  日一剂
按: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主要有三个特点:(1)主观上受强迫的体验;(2)主观上感到必须加以意识的抵抗;(3)有症状自知力。三者缺一不可。中医古代没有强迫症的概念,洁癖属于强迫症,患者明知不正常并想改正但却不能控制。控制力低为志不足,反复洗手为重复性动作,魂魄不能自制。以《千金翼方》定志补心汤加味补气养心、安神定志、消魄舒魂。

案5:孤独症
王某,男,15岁。2010年5月初诊。
主诉:独处,不愿与人交往10余年。
现病史:患者自小自闭,不愿与人交往,不参加集体活动,言语交流能力较差,智力较低下。舌质淡,苔腻,脉细弱。
西医诊断:孤独症
中医诊断:自闭
辨证:心肾阳郁,志弱神藏
治则:强心补肾,益智明神
处方:巴戟天丸加减
人参10g   巴戟天10g  茯苓10g  龙眼肉10g
远志10g  石菖蒲20g  茯神15g   菟丝子20g
                  水煎服   日一剂
前后加减服用近一年,患者症状好转。
按: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发生在婴儿期的一种较严重的特殊精神障碍,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可伴有明显的智能减退。《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云:“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意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慕谓之虑,因虑而处谓之智。”又云:“肝藏血,血舍魄……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魂……肾藏精,精舍志。”本病病机是心肾阳郁、志弱神藏之志、意障碍,以《医统》巴戟天丸加减强心补肾,益智明神。前后治疗近一年,患者症状得到了改善。

案6:多发性抽动症
杜某,男,6岁。2012年10月初诊。
主诉:多动3年。
现病史: 3年前患者家长发现孩子头部和手有不自主抽动,经常翻白眼,未经治疗。近一年来症状较前加重,头部、四肢抽动较前频繁,经常不自觉翻白眼,惊恐貌,烦躁,口出秽语,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涣散。舌质淡,苔腻,脉弦。
西医诊断:多发性抽动症
中医诊断:多动
辨证:脾肾双虚,痰扰风动
治则:健脾补肾,化痰熄风
处方:巴戟天丸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人参6g    茯苓15g   山药15g  巴戟天10g
          浙贝10g   天麻10g   半夏6g   石菖蒲15g  
          钩藤10g   远志10g   白术10g  鹿衔草15g
          生白芍10g
                          水煎服  日一剂
患儿以此方加减治疗3个月,病情明显减轻。
按:多发性抽动症又称Tourtte综合佂,简称TS,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时期起病,以慢性多发性抽动伴发生性抽动为特征的精神神经性疾病。它是以四肢﹑面部﹑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及污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候群,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表现为反复眨眼﹑皱眉﹑咬唇﹑张口﹑咧嘴﹑摇头﹑点头﹑扭颈﹑耸肩﹑嗅鼻﹑清嗓子等,多数患者伴有多动症状。抽动症发生时常有突然﹑快速﹑刻板﹑反复交替出现的特点,但患儿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
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尚不明了,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遗传因素:患儿家庭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者较为多见,故认为与家族遗传史有关;器质性因素:如产伤、剖腹产、窒息等因素可能与本病有关;躯体因素:如眼结膜炎或倒睫刺激引起眨眼;或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鼻、面肌抽动;社会心理因素:如父母离异、学习负担过重等影响,抽动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 
中医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病因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因素是先天禀赋不足而致阴阳失调,如遗传因素而致基因缺陷、产伤而致头颅损伤、难产、剖腹产、出生时窒息等均为患儿禀赋异常。后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肝气郁结、情感不适等。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使阴阳失调而致此病。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反之,阴阳失调则是机体神志异常的基本病理之一。若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等,易形成阴亏等病理变化,阴不足则阳有余,阴亏则阴阳平衡失制而出现兴奋不宁、多动不安、神思涣散、急躁健忘、动作粗笨等症状。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儿童神经性疾病,据了解国内儿童发病率高达5%以上,国外统计发病率超过8%,该病症在2-18岁的孩子身上都有可能发生,目前国内对该病症中医、西医治疗的临床工作都在进行,但由于中医治疗周期长、效果不明显、国内没有真正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中成药,所以在全国范围来讲,中医治疗该病的推广工作进展缓慢。西方国家研究本病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病原因一直未被确定。目前西医治疗仍然以控制症状为主,并不能从病因上进行根治。临床常用的药物是神经阻滞剂,被医学界公认肯定的药物为氟哌啶醇和泰必利,但两者的副作用比较大,可能会造成患者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严重者甚至使抽动症状加重。  
中医认为其病机多属肾亏、脾虚、痰扰、肝风动、筋脉急。该患儿以健脾补肾,化痰熄风为主要治则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