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35-6691999-83903

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电话:0535-6691999-83903

工作室动态

资讯详情

中医学派与流派浅论

【摘要】:

邹勇
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  264000
关于中医学术流派争鸣由来已久,很多学者各抒己见,本文就中医学派与流派的相关问题,浅为探讨。
1定义与内涵
有人指出[1],中医学派是指中医学的某个学科中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主张或独特的方法、技艺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中医流派则是指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流别。这是总结了目前国内诸多对学派、流派的认识而形成的较为权威的定义,这个定义没有完全地把中医的学派与流派的内涵区别开来。
以往的学派划分比较混乱,有把流派划为学派的,如补土派、滋阴派;有把学科划为学为学派,如内科派、外科学派,医经学派;有把治疗方法不同划为学派的,如攻邪派、温补派;有把出身划为学派的,如学院派、民间派等;有把医家划为学派的,如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
首先,中医学的某个学科是不可以做学派的,任何一个学科只能以系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否则就不属于中医学。学科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中独特的理论、方法、技艺,如果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都是构成这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只能是流派,不能成为学派。其次,中医流派也不是中医学同一个学科中的不同学术流别,不同学科中的独特理论、方法、技艺都可以成为流派。
中医学派的内涵是“学”。所谓学也,就是指学术,能成为中医学的一个学派,不是因为其独特性,而是因为其系统性、学术性、普遍性、指导性、经久性。因此,中医学派的定义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系统学术理论体系,具有普遍地临床指导意义,历经时间的检验而能经久应用。所谓系统性,是延续了中医系统理论的内涵,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学术性,是其理论基础是完整的,学术性强;普遍性,能够涵盖中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作用;经久性:从创始至今仍在临床实践。
中医流派的内涵是“独特”。流派是在中医理论的框架下,某一个学科、某一个领域独特的理论、方法或技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传承性质,或是地域,或是医家,或是理论、方法,或是某种技艺。
2中医学派
我们知道,《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之源,是中医学最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根据中医学派的定义和内涵,我们把中医学派分为以下几种。
2.1 伤寒学派
《黄帝内经》系统理论成书完成之后,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继承发扬了《内经》系统学术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系统的中医临床理论巨著,符合中医学派的内涵特点。伤寒学派可以称作中医学发展史的第二个里程碑。
东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创作了《伤寒杂病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成为中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后世医家宗张仲景学说,在理论和临床上丰富发展了中医理论,形成了以《伤寒杂病论》为指导的理论和临床体系,在此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临床学术,可以称为伤寒学派。
2.2 太素学派
唐高宗乾封元年至弘道元年(公元666-683年)之间,著名医家杨上善撰《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其后数百年间,《太素》与《内经》成为中医界的必读之书。钱会南指出[2]:《太素》“首次将《素问》、《灵枢》经文分类编次并予以注释,不仅系统反映了《内经》注文编排与学术内容趋于条理化、系统化,并具有层次性与内在逻辑推理性,初步勾勒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
《太素》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给后世医家和学者以深刻的影响,唐代之后许多医学,都以《太素》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应用中医临床。以《太素》理论体系研究应用《内经》理论的和临床的学者,可以归类为太素学派。
2.3运气学派
五运六气学说研究和应用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至唐代王冰(约公元720-805年)补入《七篇大论》,《内经》理论始见完善。运气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人相应观念的阐发和具体应用。宋代运气理论及临床应用成为显学,至金元又有较大的发展,历代医家应用运气理论指导临床和实践。是以,能将运气理论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挥《内经》学术思想的学术理论派别,可以称为运气学派。
2.4温病学派
“温病”最早见于《内经》,《伤寒杂病论》对温病也有专篇论述,唐宋之时,温病逐步与伤寒所属的病症加以区分,金元时期,更多的医家认识到温病与伤寒之间的区别,温病得到了独立的发展。温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病,甚或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学派,是因为其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以《内经》、《伤寒杂病论》理论为其理论内涵,具有学术性、普遍性、指导性和经久性的科学内涵,温病学派创立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至今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因此,以温病理论体系为指导进行临床实践的学派,称为温病学派。
2.5中西医结合学派
中西医结合始于西医传入我国之后,不过近百年的历史。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綮始人当推张锡钝,其创造性的将阿司匹林与石膏汤结合应用,成为中西医汇通的鼻祖。当代更是将中西医结合作为中医学发展的政策方针,在理论和实践了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在中西医结合思维和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实践和探索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是中西医结合学派的成果。
3流派
3.1学派之中有流派
学派由《内经》理论体系派生出来的具有系统理论体系的学说形成。学派之中还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方法和技艺,形成不同的流派。如伤寒学派,黄煌教授指出[3]:“古往今来,许多医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去注解,去诠释,去重新编辑,但往往见仁见智,各有学说,自成流派。”伤寒学派大致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4]。
2.2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医学流派
在某一地域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文化医学特点的学术理论、方法和技艺的学术群体,可以形成流派。我国有许多这样的医学流派,如龙砂医学流派、孟河医学派、新安医学流派等,这些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学术特征,具有传承性,有独特的学术理论、方法和技艺。
3.3具有独特的理论学说
古往今来,许多医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创立了独特的理论学说,并指导临床实践。如金元四大家,当代把他们归纳为学派是不妥的,他们的学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具有独特性,因此,他们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流派。如刘完素创造“火热论”是与其所处时代的六气大司天运气特点所决定;李东垣以脾胃立论,是因为其所处的时代正值寒湿;朱丹溪以相火立论,是因为其所处时代值燥火用事。如陆愗修所言:“守真辟朱肱用温之误,申明仲景用寒之治,为三已效方,三一承气也,以其所值为燥火也;东垣以脾胃立论,专事升阳者,以其所值为寒湿也;丹溪以知柏治肾,专事补阴者,以其所值又为燥火也。明乎此,而知古圣昔贤著书立说,都是补偏救蔽之人。”
3.4具有独特的方法和技艺
古今有许多独特的临床方法和临床技艺,虽未形成理论和系统,仍然在临床行之有效,并不断传承,这些独特方法和技艺,形成的医学群体,可以成为流派。
4关于医派
严格地说,医派是属于流派的,是不同医家独特的理论、方法或技艺,皆源于中医学系统理论。
5关于师承
中医学派是以理论传播为主体,主要借助文献、书籍以传播和发扬,师承也是其中的传播方法。
中医流派主要以师承为主,传播发扬老师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理论、方法和技艺,可以形成书籍文献传承,也可以口口相传。
6、结论:
中医学派和流派是有区别的,学派是系统的理论体系,流派是独特的理论、方法或技艺,《内经》奠基了中医学系统的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后世形成了伤寒学派、太素学派、运气学派、温病学派、中西医结合学派。中医流派则体现了中医学的广泛性与包容性,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学派和流派可以统称为中医学术流派,尤如江河支流,汇入中医发展的大海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争鸣与创新:中医学术流派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4-5.
[2]钱会南.《黄帝内经太素》在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形成中的作用[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1:1-3.
[3]张隐庵注释.高士宗纂集.伤寒论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黄序2.
[4]李成文主编.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