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35-6691999-83903

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电话:0535-6691999-83903

工作室动态

资讯详情

五运六气入门- 甲午年运气方学习体会

【摘要】:

老师临证,善用陈无择《三因司天方》,学习老师经验,体会颇多,举例一、二。
一、正阳汤
子午之岁,少阴司天,阳明在泉,气化运行先天,民病关节禁固,腰痛,气郁而热,小便淋,目赤心痛,寒热更作,咳嗽,鼽衄,嗌干,饮发,黄疸,喘甚,下连小腹,而作寒中,宜正阳汤。
白薇  元参  川芎  桑白皮  当归  白芍  旋复花  炙甘草各一钱 生姜五片 水煎服
病机:热病生于上,淸病生于下,水火寒热,持于气交。寒热交争而病作。
方解:当归味苦温,补少阴之阴;川芎味辛气温,主血,治风痰引发;玄参味苦咸,色走肾而味及心。三药本《内经》咸以软之,为调上之法。桑白皮甘寒以悦肺;芍药酸以益金,旋覆花重以镇逆。三药本《内经》酸以收之,而安其下。白薇和寒热有维持上下之功,生姜、甘草一散一和,协调上下,治上热下淸。
案一:2014.4.7
王某,女,50岁。发作性头晕2个月。气短,时有胸闷,胸痛,眠差。三月份后伴有胡思乱想,头目时有不清。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中医诊断:眩晕
辨证:上热下淸
处方:正阳汤加减
当归10g  玄参10g  川芎10g  桑白皮10g 
 生白芍10g  旋覆花10g生姜三片  炙甘草6g 
 菊花10g  茯苓10g  车前子10g  炒枣仁15g
                                7付  水煎服
自服药后,头晕减轻,气短,胸闷未再发作,睡眠好转,头目清,不再胡思乱想。
按:甲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火行于上,寒生于下。时值二之气,厥阴风木加少阴君火,故患者见头晕,气短,胸闷,胸痛,头目不清等症。寒热不和,阴阳不调则眠差,妄想。
以正阳汤调寒热,则收效明显。上热下淸之机,表现多种病证,不必悉具,但见一证则必。
二、附子山萸汤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淸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太谿绝者,死不治。
炮附子  山萸肉各一钱五分  半夏  肉蔻各一钱二分半 木瓜  乌梅各一钱  丁香  木香各七分  生姜七片  大枣二枚
病机:湿遏肾阳,火用不宣,脾失温煦。
方解:炮附子大热,温阳消阴,温补脾肾。山萸肉味酸敛阳,培补厥阴无劫阴之虑;乌梅酸甘镇静,潜阳于下;木瓜缓肝之急,泄甲木;三味乃安甲乙以资戊己之法也。肉蔻辛温助脾以止泻,可治肉痿,半夏化湿,丁香、木香理气和胃,以姜栆调和。全方祛湿以助火,酸甘以敛阳。
案二:2014.4.7
孙洪杰,女,44岁。结肠炎病史10年。甲午年始腹泻加重,不能服冷、凉食物,伴肠鸣,腹痛,大便时溏,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中医诊断:腹泻
辨证:中气不足,脾肾阳虚
治则:补中气,温脾肾
处方:附子山茱萸汤合四君子汤加味
炮附子10g  山茱萸10g  乌梅15g  木瓜15g 
肉豆蔻10g  半夏6g  生姜3片 大枣3枚  
丁香10g  木香10g  党参2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6g 白扁豆30g                      
 水煎服
     服药3付,症状明显缓解,守方继服7剂。
按:甲午年,岁土太过,湿气重,湿遏肾阳,脾失温煦,加之患者多年肠炎病史,中气不足,则见腹泻,腹痛,肠鸣,乏力,不耐凉食。见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主以附子山茱萸汤合四君子汤,方对病机。

学习“六经病欲解释时”理论的临床实践
通过学习顾植山教授学术思想,老师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释时”理论有独到的研究。受老师启发,将“六经病欲解释时”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总结验案如下。
病案一:2014-1-10
王某,男,60岁。盗汗1个月,前胸出汗,每天夜半发作。舌质淡,苔腻,脉弦沉。既往有冠心病、浅表性胃炎病史。
中医诊断:盗汗
辨证分析:《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夜间出汗为盗汗,多为虚。邪发于子时,病在少阴,舌淡,阳气不足,苔腻乃湿气胜,与岁运有关。甲午年,岁运为太阴湿土。脉沉乃阴阳俱不足,虚从内生。虚与湿结脉乃弦。
证属:少阴不和,湿邪困阻。
拟平胃散合黄连阿胶汤:黄连6克  阿胶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苍术15克 陈皮10克  炙甘草10克 鸡子黄2枚。
以黄连抑阳,当归、阿胶、白芍、鸡子黄养阴调少阴,平胃散祛太阴之湿。
病案二:2014-1-5
马建飞,男,24岁。尿频日久,白天重,服用多种药物无效。口不仁,乏力,自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中医诊断:尿频
辨证分析:《伤寒论》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患者尿频属于膀胱气化失司,发作于辰至戊时;乏力、口不仁、自汗出,邪犯三阳,自汗出乃多服药物致阳虚阴胜。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为三阳阳虚之象。
证属:三阳阳虚,膀胱气化失司。
处方:四逆汤合桂枝汤合白虎汤:附子10g 干姜15g 炙甘草10g 桂枝10g 生白芍10g 石膏20g 知母10g 生姜3片 大枣6枚。
以四逆汤合桂枝汤补三阳之阳气,开膀胱之气化,白虎汤敛阴之胜,三方合用,三阳得通,阴胜得抑,膀胱气化开启。
病案三:2014-1-18
卜某,男性,49岁。胰腺癌术后1年半,衰竭状态,腹痛甚、腹胀,以晨起9-10点,夜间21-22点为重,口干,烦躁,眠差,舌质淡,脉沉细,左寸关尺不应。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年。
诊断:肿瘤恶液质
辨证分析:此案乃天之三阴三阳加于人也。甲午年,岁土太过。少阴君火司天,为南政之年,时值初之气所主,《伤寒论》:“经曰,夫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证诊。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为谓也。”《伤寒论》图解运气图:“南政司天脉,少阴,土运,左寸不应。”《素问•至真要大论》:“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左寸口不应。”故脉见左寸关尺不应。应之于人,巳、亥之作乃太阳寒水所司,太阴湿土为患,病在湿阻为患,不以脉证,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1条:“烦躁不得眠,口干......五苓散主之。”
处方:茯苓10g 泽泻10g 白术10g 桂枝10g 猪苓30g 细辛5g。
《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以五苓散顺天之气,谨守病机,祛湿土之阻。在地与人主三阴三阳相合,以缓湿阻津伤之弊。此乃天地之合方。
病案四:2014-1-22
王某,女,8岁。凌晨2点烦躁,每周发作2-3次,伴口干有异味,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中医诊断:夜寐不安。
辨证分析:夜间2点为丑时,病在少阴、厥阴,口中异味,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乃少阴君火旺,枢机不利,影响厥阴气升。
证属:少阴君火旺,厥阴气虚。
处方:乌梅丸合黄连阿胶汤:
乌梅10g 当归6g 黄芩6g 黄连6g阿胶6g 
白芍10g 鸡子黄2枚 附子3g 干姜6g
 黄柏6g 桂枝6g 川椒6g 细辛3g。7付。
2014-1-29复诊
夜眠好,未作烦躁,但服药第三天患儿出现鼻衄,量不多,时间是早晨4-5时。第五天再次出现鼻衄,量少,但时间在早晨6-7时。究因,诉家中暖气27-28℃,家中燥热。
分析:引起鼻衄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药物所为,二是家中燥热之气。究处方,阴阳药物平衡,柔过于刚,非药物所为也。大寒之末,燥热之气入经,又逢阳升,燥热淫阳,伤阴络而衄。
但是为什么两天之间时间不同呢?乃传经也。邪在厥阴,少阳,再传则入太阳。如何治呢?是阻其传还是助其传?是发其出还是留于内?
仲景曰:“夫治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立法; 疏其母,实其子。疏厥阴,清少阳,少实太阳,闭门揍寇。 为什么厥阴为母呢?因邪已过经,传在少阳,因此厥阴为母,太阳为子。
处方:乌梅10g  黄芩10g  黄连10g 白芍10g
柴胡5克  栀子10 g  北沙参8 g  生地6克
干姜6 g  炙甘草5 g
守方3付,衄未再作。
病案五:2014-1-23
刘某,女,7岁。2013-12-29日受凉后发烧,低热,体温最高38.7℃,每天中午始发,持续发热,口服退烧药物。2014-1-1日始高热,体温39°C,夜间10点后发作。口服抗生素疗效不显。3日来我院儿科住院,治疗以抗生素、抗病毒、激素等治疗,一直持续低热不退,每天体温在37.3-37.5°C之间,在中午12点加重至晚上入眠时发热,眠后及晨起体温正常,上午9时以后体温升高。发热时无恶寒、汗出,无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发热
辨证分析:外感寒邪近1个月,三阴三阳俱传,但目前病在太阳、阳明两阳,结合舌、脉,以湿热为象,热郁在表,久而未解。证属热郁太阳,湿土相加。方以桂枝汤合白虎汤,患者湿象,少加苍术、茯苓。
处方:桂枝8g 白芍10g 生姜3片 甘草6g 大枣6枚 
石膏15g 苍术10g 茯苓10g 知母6g 甘草6g。
一剂热瘥,三剂出院。
病案六:2014-1-22
于某,男,28岁。大便不畅4-5年,便不干净,粘腻,每天晨起8-9点排便。舌质淡,苔白腻,脉濡弦,左尺弱。
中医诊断:肠湿
辨证分析:排便不畅,症起辰时,位在少阳,便粘腻,结合舌脉,符合湿阻少阳。
方以小柴胡汤枢转气机,加平胃散祛湿,以畅少阳,并祛肠府之湿。湿与岁运有关。
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党参15g 苍术10g 
炙甘草10g 生姜3片 厚朴10g 陈皮10g。
七剂 效佳。
病案七:2014-1-21
林某,女,49岁。发作性胸闷、胸痛,每年冬天发病。今年冬天于1月20日,病情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发作后曾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造影均正常。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
辨证分析:此乃天之六气三阴三阳加于人也,每年发作,与岁运无关,与客气无关,与主气有关。2014-1-20日为大寒之日,甲午年岁气至而至,病情加重,时值初之主气厥阴风木主司,阴阳交接不畅,阳生不足,以乌梅丸治之。
组方:乌梅20g黄连10g 黄柏10g干姜15g 炮附子10g
桂枝10g花椒10g 党参20g 细辛3g 炙甘草10g。
按:2014年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初之气客气为太阴湿土,主胜客,为相得。《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相得者逆之...木位之主,其泄以酸,其补以辛”,方取乌梅丸。
病案八:2014-2-18
 宋某,女,42岁,河南南阳,西医内科主任。
精神不振,头脑不清3-4年,耳目不明,加重3个月。全身无力,胬睁不开,晨起靠浓茶提神,时有晨起(6-7)时头痛。上午重,下午轻。睡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西医各项检查无异常。
中医诊断:煎厥
辨证分析:经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精神不振,头脑不清,耳目不明,全身无力,胬睁不开,此阳耗伤精。时有晨起(6-7)时头痛,上午重,下午轻,乃少阳生气不足,太阳寒水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为阳耗精亏之象。
处方1(应人方):应天治应小柴胡汤合附子干姜汤,应人治以小柴胡汤合理中汤(经方原剂原量),先生少阳、中土之气,以助太阳之阳。
处方2(应天方):每日9-10点日照1小时,以天之阳养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