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35-6691999-83903

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电话:0535-6691999-83903

工作室动态

资讯详情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骊

【摘要】:

邹勇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
(264000)
关键词:溯本求源;中气;扶阳抑阴;运气;临证用药

溯本求源
    黄元御一生博学,文化功底深厚,对《易经》、《道德经》研究精深,对中医经典研究精透,尊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为四圣。黄氏著述,主论明确,阐释透彻,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至为鲜明,援经据典若符节之合[1]。
黄氏认为,四部经典代远年湮,多有残缺。尤其是经过后人的多次整理,逐致颠倒错乱,失其原貌。因而他力主错简之说,把已凌乱不堪的经典著作,按照岐、黄、秦、张的原意,重加考订移正还其本来面目[2]。为此,黄氏精心考证,对四部经典逐一推敲,结合临床经验,大胆发挥,著《素灵微蕰》、《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等传世巨著,成为历代学家系统全面诠释四部经典第一人。
中气理论
(一)中气概念
“中气”一词首见于《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素问•脉要精傲论》:“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地也”。
黄氏在《四圣心源•天人解》曰:“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纽,所谓土也。”
《四圣心源•脏腑生成》曰:“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
(二)中气理论的重要作用
1、中气是阴阳升降之枢纽。
   黄氏认为:“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纽。所谓土也。”水、火、金、木成为四象,即阴阳之升降,中气之浮沉变化,土含四象则五行成矣。中气升降是生命之本[3]。由于中气的枢纽运动,才使得清气升而化火,浊气沉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阴阳之升降起源于中气之浮沉,木、火、金、水的升化亦根于中气[4]。
2、中气是脏腑之本
   黄氏认为:“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说明中气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和脏腑气机升降有序之基础[4]。
3、中气是生命之原动力
   《四圣心源•天人解•胎妊解》曰:“土者,所以滋生气血,培养胎妊之本也。木火以生长之,金水以收成之,土气充周,四维寄旺,涵养而变化之,五气皆足,十月而生矣……土则四象之中气也,故养胎之安,首在培土。”中气是胚胎的发育及胎儿的生长的原动力。
4、气血生化之源
《内经》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黄氏引申其义,认为人体精华的滋生输布无不由于脾胃之升降,精华上奉为而为气血,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浊升而化为阳神,肺气清降则化成阴精。如此升降皆受精于肾,受神于心。受血于肝,受气于肺。而血之流注,气之输布,皆注于中气,所以,气、血、精、神实为一物,悉由中气之变化。
(三)中气理论的临床指导作用
 1、中气虚衰,升降失常是致病之源
   《四圣心源》曰:“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又曰:“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浮,人之衰志病死,莫不由此。”《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若中气升降出入发生障碍,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异常。
2、枢转中气,协理升降是治病之本
   《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气》曰:“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 黄氏以此为准绳,创制了黄芽汤(人参、茯苓、甘草、生姜作位四维之根本,助阳补火用参、姜,培土泻水则用甘、苓,方仅回味,而配伍严谨,效专力宏 。
扶阳抑阴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曰光明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黄元御非常重视阳气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之贵者,莫过于阳气,阳气是生命的象征,有阳则生,阳旺则康,阳衰则病,阳绝则死。[5]
1、阳气是生命之源
   《素灵微蕰》曰:“人以气化而不以精化也,精如果中之仁,气如仁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说明阳气是生命之源。
2、阴阳维基,阳主阴
   《素灵微蕰》曰:“阳如珠玉,阴如蚌璞,合珠如蚌,完玉如璞。”黄氏认为,人身立命全赖阳气,唯阳气旺盛,化生精血津液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阳气旺盛,六淫不能外侵,七情不能内扰,神安体健[6]。
3、阳不胜阴是衰老之理
   《长沙药解》曰:“人之衰老,火渐衰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
4、阳虚阴盛是发病的关键
   《素灵微蕰》曰:“阳性动而阴性止,动则运而止则郁;阳盛而生病者千百之一,阴盛而生病者尽人皆是。”“人莫不病发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说明阳气盛则极少发病,阳气衰而阴气盛则百病皆作。
    许多疾病多由阳衰而起,如《四圣心源》“噎嗝者,阳衰土湿,上下窍俱闭也。”“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 。”“肺痈者,湿热之郁蒸也,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气滞疾生,胸膈淤塞,湿郁为热,淫泆熏蒸,浊淤臭败,腐而为脓。”
5、阳微火衰病由脾湿
   《四圣心源》曰:“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又曰:”胃主降浊,脾主生浊,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
《长沙药解》曰:“百病之来,湿居十九,悉源于太阴脾土之衰也。”
6、扶阳抑阴,脾土为根
    黄氏临证以扶阳抑阴为道,重视脾土。《四圣心源》曰:“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衰则死,理之至浅,末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又曰:“医德中乖,贵阴贱阳,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乃逢医而人废。”所以黄氏临证多以从阳衰立论,用药喜温热而远苦寒,擅用甘草、干姜、茯苓、桂枝等药[6]。
运气学说
五运六气学说是研究天体运行变化及自然界气候、物候、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防病治病的一门科学。黄元御非常重视《内经》“天人合一”的观点,以其独特的视角,阐析运气与人体发病的关系。
1、运气学说对黄元御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
《四圣心源》成书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黄元御生于公元1705年,卒于1758年,按照五运六气大司天理论,1744-1804年为太阴湿土司天[7],因此,黄氏重视中土,善于运用燥土疏木法为运气必然。
2、崇尚天人合一之理
   《四圣心源》曰:“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
3、重视六气
   《四圣心源》曰:“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又曰:“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六气五行皆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于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对于仲景学说,《四圣心源》云:”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黄元御明运气之理,以天人相应观,立法立方,切合临床,是黄氏对运气理论的独到见解。
《四圣心源》曰:“内外感伤,总此六气。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以六气统十二经,每一气应二经,有司化、从化之不同,均以司化者为主,从化者不司主化为辅,所以为六气统六经[8]。
4、创六气治法
    《四圣心源》创六气治法:治厥阴风木法以桂枝苓胶汤;治少阴君火法以药在黄连丹皮汤;治少阳相火法以柴胡芍药汤,治太阴湿土法以术甘苓泽汤,治阳明燥金法以百合五味汤,治太阳寒水法以苓甘姜附汤。
 临证用药特点
黄氏临证,尊经剧典,结合实践,屡有创新。
1、师法古方
   黄氏学术思想源于《内经》、《难经》、《伤寒》、《神农本草经》,处方用药多尊仲景,做《长沙药解》四卷,取《伤寒》、《金匮》所载药物162种,每药之下,首述其气味归经,性质功用,继录《伤寒》《金匮》凡用此药之方,是方论证,以印证其功用。《长沙药解•自序》云:“远考《农经》,言概百氏……未识人理,焉知物性……乃取仲景方药笺之,作《长沙药解》。”
《长沙药解》,名为药解,实为论药释证,抉其机理,以药系方,以方言证。参病机辨证于其间,对此类同之药于其内,理法方药相贯,以彰药物功用之作,为后世本草所不及,羽翼《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之佳作也[9]。
2、内伤杂病,注重温补
    黄元御治内伤杂病,首在调理脾胃,顾护中气,升清降浊,顾护四维。创制黄芽汤,药仅四味(人参、甘草、茯苓、干姜),配伍严谨,深得仲景组方之秘。
3、博采众长,审因论治
黄元御并没有把他的扶阳抑阴崇尚温补的论点一概无原则地搬用于临床,也没有认为任何疾病都属于中气虚衰而无一阳热实论[2]。
黄氏认为,瘟疫、温病同属热病,治疗绝不能同于伤寒。《四圣悬枢•温病解》云:“温病之家阳盛阴虚,津枯血槁,最忌汗下火攻”,主张“热病阳有余而阴不足,故泄其阳以补其阴”。对瘟疫的认识,《四圣悬枢•疫病原始》云:“岁气之偏,乡里传染,证状皆同”。可见,黄元御是一名思路清晰,临床全面的一代明医。
4、尊经创新,屡制新方
宗经典,创新方是黄元御对祖国医学的贡献。《四圣心源》、《四圣悬枢》自拟方很多,审其源流,均宗四圣之旨。如黄芽汤师仲景,六气治法出《内经》,而元霜丹、素雪丹、红雨丹、白英丹等则是黄氏临证的创新发展。
对于仲景未用之药,黄元御做《玉楸药解》,除个别药物引录《本经》之论及前人论述外,均系黄氏之心得见解[9]。结合病因病机阐述药物功效,注重分析对此与别方异同,强调药物配伍以明相辅相成,力主用药求本以使获得良效,力辟服石求仙滥用剧毒药物,依据临床实践而述独到见解诸端,为其他本草所不及。


参考文献:

[1]孙洽熙等.黄元御学术思想初探.国医论坛,1990(2):21-23
[2]张谨墉.黄云御学术思想浅探.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5(3):55-58
[3]刘桂荣.黄元御“中气升降浅探.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0(1):20-22
[4]赵含森,段学忠.黄元御重视中气思想初探.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4):303-304
[5]高长玉,等.黄元御扶阳抑阴学术思想探折,中医药信息,2011.28(3):9-10
[6]吕志.试治黄元御之扶阳学术思想.中医药学报,1984(6):25-28
[7]彭鑫.黄元御《四圣心源》在运气学说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10.37.(2):263-264
[8]姜亦农.黄元御学术思想浅析.中医文献杂志,1997(1):14-16
[9]姜绍华.各医黄元御与《黄氏医书是一种》.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09(7)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