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35-6691999-83903

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电话:0535-6691999-83903

工作室动态

资讯详情

第一节 阴阳

【摘要】:

一、    阴阳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
《素问•天元记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因此,阴阳的概念应该是:阴阳是说明自然界天地自然规律,各种事物的法则,自然变化的道理,一切事物(包括人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和终始。
阴阳最早是人们对太阳的认识,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阴阳观念的萌生可远溯至伏羲、尧舜时代,但创制“阴阳”一词,明确阴阳概念,则是殷周时代才有的文化特征,后经春秋到战国中、后期,阴阳观念始发展、演变成一种概念形态[1]。《诗经•公刘》曰:“既景遒岗,相其阴阳。”
阴阳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源和法则,事物的发生、发展乃至消亡,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是神秒变化的根本,阴阳是天地万物的物质基础和认识方法。
二、    物质基础的阴阳
早在殷代龟甲卜辞里就已有大量关于“阴阳”、“晦日”的记载,气的概念的出现早于阴阳,甲骨文中“气”往往和“气雨”、“日气”联用,意指水面上或原野中的水气、雾气等,《说文》解释“气”为“云气也,象形”,《则阳》则云:“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天文训》篇曰“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根。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说明阳由气所化,形由阴所成,清阳之气从上窍出,浊阴之质从下窍出;清阳之气从腠理发散,浊阴之质从五脏走泄;清阳之气充实四肢肌肉,浊阴之质归养六腑。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身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人体是由阴阳物质所构成。
物质阴阳的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者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说明物质阴阳的作用:
1.    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    阳气具有固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3.    阳气之精可以濡养精神,阳气之柔可以濡养筋骨。
4.    阴是精微物质。
5.    阴阳要保持动态的平衡协调,是生命、精神活动的保证。
三、    说理工具的阴阳(方法论的阴阳)
在《内经》中,阴阳作为说理工具,广泛应用于各个篇章之中。
1.    说明物质属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气属阳,味属阴;味厚属阴,味薄属阴中之阳;气厚属阴,气薄属阳中之阴。具有辛、甘性质,发散作用之气味物质属阳,具有酸苦性质、涌泄作用的气味物质属阴。
2.    说明人体结构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就人体结构而言,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腹部为阴;肝心脾肺肾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而不泻属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属阳。
《灵枢•寿天刚柔》:“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3.    说明生理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素问•生气通气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 
《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以阴阳说明不同属性的物质在人体生命中的生理作用。
4.    说明病理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阴阳具有动态平衡性,阴胜状态下可以导致阳病,阳胜状态下可致阴病。阳气过胜则易发热,阴气过胜则表现寒的征象。过怒则伤阴精,过喜则伤阳气。阴阳动态失衡的变化,表现出疾病的各种状态。
5.    指导疾病诊断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脉要精微论》:“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痈。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素问•三部九候论》:“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盛躁喘数者为阳。”
《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热,阴虚则内寒”。
《灵枢•刺节真邪》:“阴虚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宣明五气》:“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内,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辨别色泽的阴阳:色泽鲜明者属阳,色泽晦暗者属阴。
辨别声息的阴阳:声音高之洪亮,多言者属阳;声音低弱无力,少言者属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属阳,呼吸微弱者属阴。
辨别脉象的阴阳:以脉位辨阴阳,寸者为阳,尺者为阴;以脉率辨阴阳,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脉力辨阴阳,脉实则为阳,脉虚则为阴;以脉形辨阴阳,浮、大、洪、滑属阳,沉、小、细、涩属阴。
6.指导养生、防治疾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顺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论左,以左论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灵枢•终始》云:“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在药物治疗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成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味厚则泄,薄则通。”
7.阴阳应天
《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曰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曰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呜,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呜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又曰:“夫自古通天者,本于阴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灵枢•营卫生会》:“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合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曰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阴阳是古人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哲学范畴的方法论,用于说明天地自然万物,阴阳又具有物质性,客观性,学习《内经》理清阴阳概念的内涵、外延非常重要。
8.阴阳应象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以天地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9.阴阳升降
《素问•五运行大论》:“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之为主也,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素问•五常政大论》:“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阳者其精降于下,……阴者其精奉于上。”
10.阴阳离合
阴阳离合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素问•阴阳离合论》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持而勿浮,命曰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持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四、阴阳关系
1.阴阳互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在于自生万物之中,天地之间,一切具有相对属性的事物皆可分阴阳,阴阳相互依存而表现出自然万物的生化规律,任何一方只能依托于对方而存在,故有“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之说。
任何一方出现问题自然影响对方,如“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决”。(《素问•生气通天论》)在人体如果阴阳离决,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2.阴阳的动态平衡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阴阳各司其职,完成各自的本能,在动态的阴阳平衡下,生命健康平和。
《灵枢•根结》:“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
3.阴阳转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存在于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方过极则必然向相反的一方转化,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
《灵枢•论疾诊尺》曰:“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4.阴阳斗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灵枢•脉度》:“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不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
6.    阴阳可分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皆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
《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

主要参考文献:
[1]邢玉瑞.阴阳学说的源流及其特征.陕西中医函授 199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