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35-6691999-83903

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电话:0535-6691999-83903

工作室动态

资讯详情

各科典型医案-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摘要】:

患者田丰贤,男,71岁
初诊时间:2018-04-20,节气:谷雨
主诉:下肢疼痛1月。
现病史:近1月来每于行走后觉双下肢疼痛、无力,行走不足100m,伴下肢水肿、皮色暗,查体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未扪及,左侧股动脉搏动未扪及,入院后行双下肢动脉彩超:双侧下肢动脉硬化、多发斑块形成,管腔不同程度狭窄并流速减低,左侧髂外至股总动脉闭塞。双下肢静脉彩超:左侧小腿肌间静脉内径增宽并血流速度缓慢。查舌暗苔白,脉弦细。既往有“脑梗死、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高血压3级、矽肺”病史。
西医诊断:1.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2.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 3.高血压3级 4.脑梗死后遗症 5.矽肺
中医诊断:脉痹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
治则:行气活血通络
处方:川芎10g   当归10g   鸡血藤30g   刘寄奴30g
      地龙10g   全虫10g   水蛭10g     路路通10g
      桂枝10g   黄连10g   茯苓15g
                           7剂,水煎服日1剂。
按: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使血管壁变硬、缩小、失去弹性,从而继发血栓形成,致使远端血流量进行性减少或中断。以45岁以上男性多见,男女之比8:1,四肢动脉均可发病,但以下肢多见,常侵犯股浅动脉,其次是腹主动脉下1/3处,包括腹主动脉分叉处和髂总动脉及动脉近端。远侧端血管受累以胫前动脉受累较胫后动脉为多。故下肢发病率高于上肢,且病情较重。糖尿病病人比正常人更容易产生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发展迅速,从而导致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下肢坏疽等。据报道,在过去患有周围血管疾病的病人中,有20%发现合并有糖尿病,而在糖尿病的病人中发现有间歇性跛行、肌肉和皮肤萎缩以及下肢坏疽等症状者也比正常人要高。其基本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糖原沉积、脂肪样和透明样变性。在动脉内膜损伤的最早期,血小板及其他物质在损伤处聚集,可见内膜下有黄色1~2mm大小的粒块状突起物,并逐渐融合、增大,形成粥样斑块。斑块内有含大量脂质的巨噬细胞、TC、TG、LDL-C、磷酯、钙盐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内膜伸出至管腔使管腔变窄。病变发展严重时,粥样斑块上出现溃疡、出血、血栓形成。血栓呈不规则的半月形,并有程度不同的、层次分明的机化、钙化。管腔狭窄、闭塞。动脉中层有不规则的增厚。中层及外膜均有纤维化、钙化。
   本病中医属“脉痹”、“脱疽”等范畴。《素问・痹论篇》指出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可认为是对脉痹病机的最早阐述,认识脉痹应抓住“血凝而不流”这一主要病机。《素问・五脏生成篇》提到“凝于脉者为泣”,以致“血不得反其空”,可引起“痹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脉痹的机理。唐代医家王冰在注释时认为:“泣,谓血行不利。空者,血流之道,大经隧也。”说明血瘀痹阻于较小脉络,以致难以返流于大的经脉,引起经脉痹阻,进而发展,还可以引起手足逆冷。清代何梦瑶《医碥・痹》提到“血脉不流而色变”也是对脉痹病机的阐述,并且指出:“外感之风寒湿能痹,岂内生之寒湿独不痹乎?”认为内生之瘀血、痰饮亦可致痹,“死血阻塞经队,则亦不通而痹矣。”《医宗金鉴》记载“三痹之因风寒湿,五痹筋骨脉肌皮,风胜行痹寒痹痛,湿胜着痹重难支。皮麻肌木脉色变,筋挛骨重遇邪时,复感于邪入脏腑,周同脉痹不相移”,并创有“小续命汤、增味五痹汤、三痹汤、独活寄生汤、木通汤、附子五苓散、苍术五苓散”等方辨证施治。总之,脉痹病位以肢体血脉为主,其病机主要在于血凝不流,血脉阻塞。
    方用川芎、当归、鸡血藤、刘寄奴、路路通祛瘀通络,以地龙、全虫、水蛭等虫类药物加强走窜温通之力,以茯苓健脾利湿。时至戊戌年二之气,客气:阳明燥金,主气:少阴君火,主胜客,主胜为逆,不相得而病,故加以连桂枝以燥之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