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35-6691999-83903

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电话:0535-6691999-83903

工作室动态

资讯详情

妇科典型医案-细菌性阴道炎

【摘要】:

2018年5月8日,节气:立夏
患者侯宝莲,女,59岁
主诉:外阴瘙痒2年余,加重1月余。
现病史:患者2年余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自觉外阴瘙痒,经治疗后好转(具体不详)。1月余前患者瘙痒加重,伴带下黄臭,遂就诊于我科门诊。现患者仍外阴瘙痒,带下量多,色黄有臭气,伴小腹坠胀,时有乏力,活动后尤甚,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弦。
西医诊断:细菌性阴道炎
中医诊断:带下量多
中医辨证:湿热下注证
治则:清热利湿,益气止带
处方:苍术20g         黄柏10g           薏苡仁30g           木贼草10g     
柴胡10g        车前草30g          龙胆草10g            苦参10g    
土茯苓30g       香附10g           地肤子10g            党参20g   
生白术10g       茯苓10g
按:“带下”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带下病”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带下候》“带下者, 由劳伤过度, 损动经血, 致令体虚受风冷, 风冷入于胞络, 搏其血之所成也。”认为带下病主要是风冷寒邪入于胞络而致。明•薛立斋在《女科撮要》、张介宾《景岳全书》等指出带下病是由“脾肾亏损,阳气下陷”所致,治疗主张健脾升阳。清•傅青在《傅青主女科》记载: “带下俱是湿证,……,况加之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病哉?”。书中分别论述白、青、黄、黑、赤五带,指出病因皆属于湿证,强调肝在带下病产生过程的作用。《女科证治约旨》曰:“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不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对带下过多的病因病机做了系统论述。
带下过多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可见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宫颈炎、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是雌激素水平偏高)等疾病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
中医认为湿邪是带下过多的主要病因,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是其主要病机。临床主要证型主要有脾虚证、肾阳虚证、阴虚夹湿证、湿热下注证及热毒蕴结证,最常见的为湿热下注证。患者带下量多,色黄有臭气,辨证为湿热下注证,舌脉符证。湿热蕴结于下,损伤任、带二脉,则带下量多,色黄有臭气,外阴瘙痒;湿热蕴结于下阻滞气机,则小腹坠胀;舌红,苔黄微腻皆为湿热之征。方中苍术、黄柏、薏苡仁为四妙丸减牛膝,可燥湿清热;木贼草、车前草、土茯苓清热解毒;阴痒属肝经所化,柴胡、香附、龙胆草可行气疏肝,且龙胆草可清热燥湿;苦参、地肤子可燥湿止痒杀虫;患者时有乏力,取党参、白术、茯苓四君子汤之三味补气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