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35-6691999-83903

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电话:0535-6691999-83903

工作室动态

资讯详情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渊源

【摘要】:

  五运六气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文、气象变化及其变化对自然界生物影响的一门学说。早在《黄帝内经》,就运用五运六气学说研究天文、气象、物候与人体生理、病理相关性,探讨五运六气节律变化来研究人体与自然气候的关系。
    以“内经”理论为纲,遵循“天人相应”这一思想脉络,五运六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五运,就是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的运行。张景岳说:“五行之应天干是为主运”,天地之间,万物阴阳的运动变化,均按五行之数有规律地进行,故称五运。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五运六气与天体行星密切相关,五大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古人能够观察到的五大行星运转和围绕地球转的月亮对地球的影响最大,他们正常的运转与大自然产生有规律的影响,应之以五运,因为有五运,才产生六气。五运六气的基础内容就是以五行、六气、三阴三阳为理论基础,依据《内经》五运六气医学天文历法,以五运阴阳为纲的天地日月星辰学说,运用天干地支为滨演推算工具符号来预测气象变化、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流行之间的相关性,即五运六气节律变化。
  中医的“天人相应”思想,自然观、整体观、恒动观、气化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治则治法、制方选药等均渊源于《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七篇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这七篇大论从廖廓的宇宙悬朗周旋于天空上的日月星辰,到地面上的草木虫兽、谷肉果菜,从寒暑的往来更替到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在如此广阔的背景上,揭示出了人体生命现象、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遣方用药、养生防病等一系列规律。充分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1】。《内经》的精髓均来之于古人进行“五运六气”的实践活动,是“五运六气”把整个中医理论与人体生理病理、与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转了起来。五运六气是中医“天人相应”医学模式的运转机制。
五运六气具有实践性。以《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有关天文气象变化与人体发病的方面为例,指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系的物质发生发展变化总规律。地球自然界所以能产生万物,其根本原因在于“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相互运动所产生的阴阳五行之气(风火湿燥寒)的运行,而万物的正常变化又赖于五气的正常和协调。
《天元纪大论》曰:“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指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系的物质发生发展变化总规律。地球自然界所以能产生万物,其根本原因在于“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相互运动所产生的阴阳五行之气(风火湿燥寒)的运动,而万物的正常变化又赖于五气的正常或协调。充分表述了天文变化与地球气象及生物的关系。
《五运行大论》曰:“览《太始天元册》文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黄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已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指出运气理论十干化运是由二十八宿在天体上的方位来决定的。据天文学家考证《内经》的“五天五运图” (五气经天图)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朝冬至半夜正子时的天象。
《气交变大化》曰:“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应近则小,应远则大。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发也。小常之一,其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德者福之,过者伐之。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此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五星运行轨迹变化与自然气化和物化现象的相应关系。“留”与“守”、“去”与“来”、“曲”与“环”、“离”与“附”、“大”与“小”、“近”与“远”均为五星运行轨迹的变化。“芒”是指行星的亮度,“大倍常之一”指亮度大于平常一倍。亮度大,行星离地球近。
《气交变大论》又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木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至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金星、复气)”,“岁火太过,类暑流行、肺金受邪……上应荧惑星(火星)……上应辰星(水星、复气)……”,“岁金不及,炎火乃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金星),其谷坚芒(指稻一类谷物)……头脑户痛……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指黍类、麦类谷物)、民病口疮,甚则心痛”。《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司天之政……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少阴司天之政……金火同德,上应荧惑,太白”。此两篇大论详细论述了运气规律、气象、物候、民病的变化与五大行星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运六气具有操作性,古人把观察到的天文气象变化影响生命活动(动物、植物及人体)的周期(5年、6年、12年、30年、60年)规律与天干地支纪年统一起来,形成一套预测疾病、防治疾病的操作系统,用天干地支就可推算某年的气候特点、物候变化、人体发病的情况,这样就可将气候自然界变化与人体发病结合起来进行预防和诊治,从而达到《内经》“上工治病,治未病”的境界。
田文教授用了近20年的时间研究脑血管病的发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其课题“脑梗塞发病运气节律与气象天文相关性分析”对1978-1989年12年间1927例脑梗塞的发病时间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脑梗塞发病具有五运六气节律(简称运气节律),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中40余处的描述相吻合。采用目前国际时间生物医学通用的余弦法(Cosinor)检验表明,1978-1987年10年间各年脑梗塞发病总数即大运具有生物节律性,P<0.01。峰值位于1984年和1985年,各年五运六气的发病均具有生物节律性,P<0.01。各年五运节律的峰值位于客运和主运为宫土的运步上,各年六气节律峰值分别位于三、四、五气,其中太阴湿土客气加临时发病最多,其次为厥阴风木和阳明燥金时,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所述的中风发病时间规律基本吻合。研究表明脑梗塞运气节律与气象变化及天文背景三者之间有对应关系。经烟台气象台气象资料分析显示,烟台市脑梗塞发病与本地的气温、湿度、气压及大风暴雨等大气现象的变化均有相关性,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所述的气象变化亦相吻合。对北京和紫金山天文台提供的天文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视半径的变化与气象变化和脑梗塞发病均具有对应关系,提示为形成运气节律的主要天文背景。如木星近则出现风暴,火星近则炎热、土星近则雨湿流行等,从而表明《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上应五星”的观点是有天文背景的。
五运六气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也是当今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所需要的框架结构。充分的事实证明了五运六气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环境与人体发病相关性进行系统观察而总结出来的反映真实客观规律的医学体系。揭示了运气规律,气象、物候、民病的变化与五大行星之间的对应关系,集预防、诊断、治疗、选方用药于一体的整体医学体系,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2】邹勇、蔡英奇主编. 田文临床经验与学术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