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35-6691999-83903

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电话:0535-6691999-83903

工作室动态

资讯详情

五运六气的文化背景

【摘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运六气学说的形成离不开古代的文化背景,离不开古代哲学思想的熏陶。七篇大论深刻揭示了五运六气学说的传统文化背景。
 中国的古代文化,目前最原始的则于《易经》,易有三,连山、归藏、周易。连山、归藏已失传,留给我们的《周易》揭示了古代文明的肇源。《易•系辞》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又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元,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道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夭,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日阴曰阳,曰柔日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
又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又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素问•气交变大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可见,易之思想与七篇大论的写作思想一脉相承。但是七篇大论源于易经吗?非也。七篇大论论述的是天、地、人之三阴三阳之气的变与化,自然、物候、气象包罗其中,与易之理相承,而非易以说理,易与七篇大论同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易是文化思想升华之哲学,可以指导说明世界一切现象,而七篇大论则是重点以人为本,研究天、地之于人的三者联系,旁及自然、物候、气象等学科。
但是,易学方法在七篇大论中有无体现呢?答案是肯定的。如九宫之说、数的概念都是借用了易之法,而用以说明九州地理、天气变化规律。
1.关于九宫
在《素问•天元正纪大论》和《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涉及了九宫,如“灾一宫”、“灾二宫”、“灾三宫”、……“灾九宫”,九宫的本意如《灵枢•九宫八风》篇所云:“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七篇大论所言九宫则是以后天八卦之九个方位来定位天之九宫,与地之九州八卦方位相对应,用以说明地理的气化特征。古人深明其理,用之以法,故不以言明,只是现代人解读这些问题要回归古代的文化背景之中,则其意自明。
2.关于数
数的概念有二,一是记生化之用之数,二是易之数,初学者要分明。
(1)    记生化之用之数
《素问•天节藏相论》“气数者,所以纪生化之用也。”又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故其生五,其生三。”
《素问•五运行大论》“夫数之可数,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上奉之”。此数非易之数。
(2)    易之数
《素问•天元正纪大论》和《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所论:“水化一”,“火化二”,“木化三”,“金化四”,“土化五”……“金化九”等数,则是易之数。
如《素问•天元正纪大论》“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敷和之纪……其数八,……升明之纪,其数七……离化之纪……其数五……审平之纪……其数九……静顺之纪……其数六”。
这些数的概念则是易理之数,所用为后天八卦之数。
因此,初学者必须牢牢把握易与医之间的关系,明辨医与易之内涵,明易之理,辩医之质,方能学好用好五运六气,否则混淆不清,乱为一团。《内经》中的文化内涵远不止于易,如和乃儒家,正邪交争见法家,养生则道家,这些后世形成理论学派的中华文明的传统思想在《内经》中都有体现,文化背景对中医理论学习至关重要。